巴中创新养殖技术使蚕茧产量提高53%
巴中市农业局蚕茧站站长刘霞介绍,巴中市柞蚕养殖可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但在八十年代初期,由于柞蚕产量低、市场需求不大等原因,巴中市停止了柞蚕业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柞蚕茧成为稀缺产品,经济价值猛增,成为巴中市山区农民又一条增收致富路,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市政府出台了《巴中市柞蚕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5)》,要求实施柞蚕“三三五”分期建设工程,到2025年建设和应用柞林90万亩,年放养柞蚕种1万公斤,柞蚕茧产量达到4500吨左右,蚕茧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可就地转移劳动力1万人。探索蚕蛹、蚕蛾、蚕丝等茧丝系列深加工项目,带动种植银耳、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和天麻中药材生产、延长产业链,使柞蚕资源利用率达到80%,柞蚕综合产值达到9亿元。把巴中市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一化性柞蚕基地”、“绿色保健昆虫食品(柞蚕)基地”、“中国富硒柞蚕之乡”,确立我市柞蚕产业在全国的区域地位。
“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在柞蚕的养殖上就必须科学养殖。”刘霞介绍,在没有实施上述三项技术规程前,我市柞蚕养殖采用传统的养殖方法,对柞蚕生产的环境、温度控制、蚕室消毒等环节都没有硬性指标,属于粗放养殖。
按科学规程养殖产量提高了53%
那么,按科学规程养殖效益如何?
刘霞介绍,当小蚕还是蚕卵的时候,通过人为调控,将蚕卵放到消毒后的收蚁室或小蚕饲育室内,用标准温湿度保护,促使其孵化,随后将蚁蚕或在室内饲养的小蚕移到柞园饲养。待小蚕长到大蚕时,要选择坡度小、杂树少,集中度高的柞园伙为柞蚕放养场。待大蚕变成蚕茧时,按结茧先后顺序采茧,采茧时轻采轻放,及时运回保茧室。
“经过10天—15天,蚕茧全部化蛹后即可进行选茧或削茧卖蛹。”刘霞介绍,传统的柞蚕养殖技术,1斤蚕种可产150公斤蚕茧,按现在的柞蚕养殖技术规程,1斤蚕种可产230公斤蚕茧,产量提高了53%。
助农增收
推动柞蚕产业科学发展
据了解,目前,巴中市共有5个柞蚕养殖基地,其中巴州区寺岭镇2个、通江县陈河乡2个、南江县东榆镇1个,全市柞园10600亩。今年春、秋共发放柞蚕种80斤、400万头,生产柞蚕20000公斤,实现单斤蚕种产茧260公斤,蚕农蚕茧收入150万元,每亩柞林实现产值提升1500余元。参与柞蚕养殖的贫困户户均收入超2万元,半年实现脱贫摘帽,为全省柞蚕产业和贫困户脱贫致富树立了标杆。
“这三项技术规程的颁布实施,对指导巴中市柞蚕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养殖,提升产品品质,农民脱贫增收、推动产业增效,将发挥重要作用。可有效推动巴中乃至我省柞蚕产业科学、规范、绿色发展。”刘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