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山林间巧手除病害
图为刘慧秀在查看树木病害情况。 资料图片
气温回升,内蒙古大兴安岭原始林区,积雪刚刚融化。刘慧秀背着测报工具箱,手提一串环形捕鼠夹,在林间寻找、辨别鼠洞、鼠道,并将捕鼠夹放置在洞口。“过一两天,我们再来取捕鼠夹,根据捕鼠情况测定鼠密度,制定接下来的防治方案。”刘慧秀说。
近日,人社部、国家林草局联合颁布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51岁的刘慧秀,就是一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员。她是内蒙古大兴安岭克一河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主任,每年防疫期,她都会带着一群同事穿行在山林间,守护林木健康。
“只要想做成一件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
谈起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刘慧秀滔滔不绝:鼠虫特征习性、病害调查监测、新型药物和技术推广应用,无一不精。实际上,刘慧秀2011年才开始接触森林病虫害防疫。
刘慧秀1991年参加工作,一直在林业系统。2011年刚到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工作时,她心里挺忐忑,“我从小就怕虫子,记得第一次上山搞监测,看到满树松毛虫,回来后,一想起松毛虫爬动的样子就难受”。
刘慧秀一边尽快适应,一边向同事学习专业技能。她的同事薛广军告诉记者,每次防疫时,刘慧秀都跟班上山,GPS定位、选设样树和样枝、定时观测,风雨不误。为了查清病虫情的发生地点、分布范围、危害程度,她和大伙翻山越岭,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现场制定防治方案。
慢慢地,杀虫剂怎样配比、标本怎样制作、防治方案怎样制定,刘慧秀都手到擒来。在她办公桌上,常年放着用来喂养昆虫的玻璃器皿。“只要想做成一件事,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障碍。”刘慧秀说。
“早发现,将病害及时控制住”
2016年秋季的一天,刘慧秀接到上级部门通知,可能有松树蜂侵入林区。松树蜂是国际重大林业检疫害虫,传播速度快,能迅速引起树木死亡,在严重入侵区域,能造成80%的松树死亡。
刘慧秀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即组织人员沿道路深入林区,再向林区深入进行撒网式排查,寻找松树蜂。最终,发现两株樟子松出现了被松树蜂入侵的病症。当刘慧秀和同事们剖开树干、取出成虫,并将标本上报给上级森防部门时,大家都很难相信克一河林区的这一发现。因为克一河林业局与内蒙古大兴安岭其他林区相比,交通相对闭塞,对外往来也不频繁。但最终,经国家林业部门鉴定,刘慧秀和同事们找到的正是松树蜂。由于发现及时,成虫并未产卵,有可能暴发的病虫害被及时控制。
“早发现,将病害及时控制住”,是刘慧秀经常说的一句话。她认为,病害的发生多是因为前期监测工作没做好。
正是凭借刘慧秀和同事们潜心做前期工作的态度,多年来,克一河林业局森防站在林区林业有害生物目标化管理考核中,有害生物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测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全部达标,连续9年位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首位,并获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先进单位荣誉表彰。
2018年,刘慧秀带领的团队在“全区林业有害生物检疫员、防治员职业技能比赛”中,获检疫员团体第一名和防治员团体第四名。这一年,刘慧秀还当选了全国十佳“最美森林医生”。
“森防工作不轻松,但含金量非常高”
“来到这个岗位前,觉得森防站的工作很清闲,但真正来了才知道,森防工作不轻松,但含金量非常高。”刘慧秀说,这个职业涉及浩如烟海的专业知识,需要不断挖掘学习。
提高专业技能,刘慧秀的法宝是“踏实”。经过不断努力,她通过了高级工程师的考试。通过各种途径,她研究学习先进实用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2014年,在国家森防总站指导下,她带领全站职工开展新型环形捕鼠夹防治害鼠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历时1095天,圆满完成了项目课题组安排的各项工作指标和任务,顺利通过专家组现场查验和项目全面验收工作。
刘慧秀每年有四五个月在野外工作。杀虫烟剂带有毒性,要在夜间每隔一段距离投放一个,走在前面不光走得远,撤离时也承担着更多危险和责任,但她总是走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