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天地宽 开办农场带民富 ——记宜川县创业青年高涛
12月20日,跑完了“生猪销售”业务的高涛,驱车来到宜川县丹州街道北窑村的高氏家庭农场,开始清理食槽、喂养猪崽。
“这些猪崽可是我的宝贝疙瘩,一头育肥猪可卖到六七千元,得好好喂养哩。”看着活蹦乱跳、憨态可掬的小猪崽,高涛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回乡创业,起步不利遇坎坷
2002年,高涛中专毕业。和所有满怀激情的年轻人一样,他带着热情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宜川县丹州街道北窑村,一心想闯出一片天地。此后,八年多的时间里,他栽过树苗、做过生意、贩卖过苹果……
2010年的一天,在一次去英旺乡收苹果的路上,高涛开的车发生了事故,造成他右胳膊齐肩粉碎性骨折。后经过治疗和休养,右胳膊虽然恢复很好,但依旧不能干重活。
“尝尽生活百苦,就想回到家里,过安生日子。”高涛向父亲说了发展养殖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支持。至今高涛都清楚记得父亲当时说的话,“咱本来就是农民,农民离不开土地,就是投资失败,大不了重头再来。”
说干就干,高涛一边找到宜川县畜牧局寻求养殖路线,确定发展养鸡产业,并将养殖基地建在了父亲承包的林场内。
为了筹措启动资金,高涛将县城内唯一的一套房子卖了20万元。“平了一块100平方米的场地,靠山箍了4口窑洞,买了2000只鸡苗。”高涛回忆说。就这样,他走上了养殖创业之路。
然而,让高涛没有想到的是,由于缺乏经验,加上对老鼠、猫头鹰、黄鼠狼等天敌的应对不足,不到半年时间,2000只鸡折损过半。年底结算,亏损了3万多元。
重整旗鼓,走出多元养殖路
“打工不是好好的吗?干嘛要自己创业……”失败后,接踵而来的是妻子、亲戚朋友们的质疑,还有一些冷嘲热讽。“别人可以成功,我为什么就不行?”高涛没有打退堂鼓,反而顶着压力,继续逆流而上。
“如何才能搞好养殖?养殖什么最能赚钱?”带着这些问题,2012年,高涛先后前往山西翼城、陕西杨凌等大型养殖场考察、学习。经过多次考察和市场分析,高涛决定转型,另辟一条以二代野猪为主,羊子、鸡为辅的多元生态养殖路。
在父亲和亲戚朋友的帮助下,高涛投资了53万元,重新修建圈舍,平整土地,先后购买了100多只羊子,引进20头种猪,2000只土鸡,开始第二次养殖创业。
这一次,高涛将全部心思都扑到了养殖技术上,学习如何配制饲料、母猪繁殖技术、疫病防治等知识,自己边摸索、边实践。当时,由于条件有限,养猪脏、养羊累,特别是夏天,猪舍、羊圈内粪便臭气熏天,苍蝇铺天盖地。有时碰到母猪夜里产崽,经常守候在猪棚一直到天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精心饲养下,10头母猪当年产崽70头,羊子存栏170只。
“一年下来,我不仅填补了之前的亏损,还略有盈利。”高涛乐呵呵地说。
创业路步入正轨,好政策“锦上添花”。2014年,县畜牧局、农经站和果业局来到高涛的养殖场进行实地考察后,并鼓励他扩大规模,尽快发展成“种养结合”的规模化产业。
同年3月,高涛注册成立了宜川县高氏家庭农场,发展了550余亩林地和耕地,扩建、新建了养羊棚两座600平方米,猪圈窑40座、占地2000平方米,鸡舍两座,大力发展设施养猪、养羊,散放杂交野猪和散放土鸡的主导产业,同时发展种植核桃、葡萄、玉米、绿化树木育苗的特色产业。
随着农场规模越做越大,高涛的创业路也越走越平顺。2017年,高涛的农场被评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19年纯收入突破了50万元。
心系乡亲,帮扶献爱显真情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幸福。”高涛明白,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就没有他现在的成功。为了报答这份恩情,他积极响应号召,投身脱贫攻坚第一线。
从2015年起,高涛提供就业岗位,解决丹州街道北窑村和南窑村6名贫困户的就业难题,提高了他们的家庭收入。
61岁的贺焕立便是其中之一。他家有3口人,也是宜川县丹州街道北窑村村民,自土地被征迁后,家里只剩下30亩荒山荒坡林地,没有收入,生活过得非常拮据。2015年,高涛在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把他带到了自己的家庭农场,手把手教他喂养技术。
“这里免费提供吃住,每月还给2000元的工资,更能学习养猪、养羊技术,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贺焕立高兴地说,“在高涛的帮助下,我自己也发展起来养殖业,养了40多头猪、100多只羊,一年下来能收入9万多元。”
产业是发展的驱动力,高涛深谙其理。为此,他先后带领北窑村2户村民走上了生态养殖的致富路,并承诺为他们提供养殖技术、营销渠道。
“我现在走上了致富路,日子越过越红火。”2016年,北窑村村民马万珠跟随高涛开始搞养殖,如今已发展至20多头猪、20多只羊、1000余只鸡的养殖规模,年收入达到13万元,摘掉了戴了多年的贫困户“帽子”。
与此同时,每到逢年过节,高涛都会看望村里的贫困群众,为他们送去现金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用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