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网
 

番茄斑枯病如何防治?

日期:2019-03-14 18:09     来源:耕种帮种植网    
  番茄斑枯病有什么症状?番茄斑枯病发生原因是什么?用什么农药 可以防治番茄斑枯病?以下中国三农网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 参考。

番茄斑枯病如何防治?

  一、番茄斑枯病症状及危害  番茄斑枯病又叫番茄鱼目斑病、番茄斑点病、番茄白星病,是番茄叶部的一种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引起叶片大量脱落,结果期间发病对产量影响很大。一般能降低产量20%~30%,发病严重时降低产量50%。  番茄斑枯病在番茄整个生长期都可会发病,结果初期发病集中。一般先从下部老叶开始发病,然后由下向上发展。主要危害番茄叶片,其次为茎、花萼、叶柄和果实。  1、叶片受害症状:发病初期叶背面出现水渍状小圆斑,以后叶子两面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边缘深褐色,中部灰白色,稍凹陷,病斑直径3毫米左右,以后在灰白色部分长出小黑点。严重时病斑联合形成大的枯斑,有时病部组织坏死穿孔,甚至中下部叶片干枯或脱落。番茄斑枯病在田间的可以表现两种症状,即大斑型和小斑型。感病品种上表现出大斑型,发病初期叶片上的坏死斑点很小,通常在老叶上出现,一般是1~2毫米大小的水浸状斑点,然后逐渐变成椭圆的2~5毫米大小的坏死斑点,**中间变成灰白色,其上散生很多分生孢子,大斑型是常见的类型;抗病寄主表现出小斑型,小斑型的定义很严格,斑点很小,通常针尖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毫米,深红棕色,有少量或没有分生孢子。偶尔小斑型中也会有直径2毫米,中央灰白色的类型,这种类型被定义为中间类型。  2、叶柄和茎受害症状:斑近圆形或椭圆形,略凹陷,褐色,其上长有黑色小粒点。叶柄上的小斑汇合成大的枯斑,有时病组织脱落造成穿孔,严重时中下部叶片全部干枯,仅剩下顶端少量健叶。  3、果实受害症状:果实上病斑圆形,褐色,但一般很少见到。

番茄斑枯病如何防治?

  二、番茄斑枯病传播途径  番茄斑枯病的病原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多年生茄科杂草上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第2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被雨水反溅到番茄植株上,孢子萌发后从气孔侵入,菌丝在寄主细胞间隙蔓延,以分枝的吸胞穿入细胞内吸取养分,使组织破坏或死亡,并延这些组织蔓延扩大。菌丝成熟后又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器,进而又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飞散到新的分生孢子形成只需半个月左右。分生孢子器吸水后,器内胶质物溶解,分生孢子逸出。传播介体主要有昆虫、风雨、灌溉水和农事操作等。病原的分生孢子借助风雨近距离的扩大侵染。

番茄斑枯病如何防治?

  三、番茄斑枯病发病原因  1、番茄斑枯病的分生孢子器必须有水滴才能释放分生孢子,所以雨水在传播上起很大作用。当气温上升到15℃以上时,田间开始发病。当温度25℃、相对湿度达到饱和时,病原在4小时内就可侵入寄主,潜育期8~10天。多雨,特别是雨后转晴易发病。  2、当土壤缺肥时,植株生长势衰弱,抵御病害的能力减弱;番茄不同品种抗病性差异也不同,野生品种类型抗病力较强,普通的栽培品种抗病力较差;高畦与平畦,高畦栽培植株根部不易积水,通气性也很好,温度低,减少发病的机会,而平畦恰好相反,土壤积水,氧气缺乏,发病较重。  3、番茄斑枯病的初侵染源一般为带有病株残体的土壤和肥料、带菌的种子、带菌的多年生杂草,如酸浆、曼陀罗属及茄属等作物。老病区的病残体对第二年的发病起关键作用。

番茄斑枯病如何防治?

  四、番茄斑枯病预防措施  1、在播种前先将番茄种子晾晒1~2天之后,用50℃温水浸种30分钟,并不断搅拌热水;随后取出晾干催芽播种。  2、种植番茄宜采用与非茄科作物进行3~4年以上的轮作方式。在育苗时,可采用3年内未种过茄科类菜的土壤育苗,可有效避免苗期发病。应合理使用肥料,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性。经常检查,及早摘除发病器官;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株残物和田边杂草,集中沤肥,经高温发酵和充分腐熟后方能施入田内。搭架后避免遮光蔽荫;采用高畦栽培,清沟沥水,降低湿度。

番茄斑枯病如何防治?

  五、番茄斑枯病防治农药  番茄结果期多雨年份病害易流行,应于发病前喷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15天连喷2~3次,预防效果良好。在发病初期喷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78%波·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50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等,每隔7~10天喷1次药,每亩用药液60升左右,连施2~3次。  如您有更好的防治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中国三农网感 谢您的支持。

  原标题:番茄斑枯病如何防治? |番茄病虫害防治

扫一扫关注中国三农网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 欢迎发送邮件至 kf@snw.com.cn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更多>同类三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