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山药有哪些传说故事? |山药百科
关于山药的故事有哪些?山药名字的故事是什么?山药的传说有哪些?以下耕种帮就列举出来,供网友们参考。 故事一: 相传在古代汤阴农村,有一对夫妇,心地不善,这媳妇总盼着婆母早亡,每天给婆母吃的饭就是一碗稀粥,一段时间以后,婆母浑身无力,卧床不起。这个事儿让村里的一个老中医知道了,他将计就计地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把这一对夫妇叫来,给了他们一种药粉,说把这个药粉和在粥里边吃,保管她活不到百日。这小两口回去以后就照这个方法做了,把这个药粉和在粥里边,天天给她婆母吃。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十天之后,老婆婆能够起床活动了,三个月以后老人身体养的白白胖胖。婆婆身体好了,在村里边逢人就夸这儿子媳妇对她好。这对夫妇此时方知老中医的良苦用心,想起以前所作所为,真是羞愧难当。老中医因势利导,并告诉他们,那个药粉就是山药磨成的粉。经过这番调教,这一对不孝夫妇变成了一对孝顺的夫妻。这一味“山药”救了一家三口,从此山药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故事二: 山药在我国中原地区称“山芋”,或“山遇”。传说一个药农进山采药迷路,正当饥饿难忍,走投无路之时,一位老翁飘然而至,送给他两根山药解饥,从此,药农多日不饿。于是他把山药的奇功妙用以及在山中的奇遇传遍了中原大地。山药原名为“薯蓣”,据说是因唐代宗名叫李豫,宋英宗名唤赵曙,为避讳谐音,把“薯蓣”改名叫山药,还有淮山药、怀山药、白山药等别名。 故事三: 古时候各国混战,一个弱国的军队被打败了,只好逃到大山里面,战胜国的军队把大山团团围住,断了他们粮草的来源,想把他们困死。谁知过了很长的时间,山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围困大山的官兵以为他们一定都饿死了,所以就放松了戒备。忽然有一天从山里杀出一支军队,兵强马壮杀了他们个措手不及,被围困的军队反败为胜,夺回了失地。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躲进山里的军队,找到了一种植物,它的根茎很粗,一嚼味道很甜,于是人吃根茎,马吃藤叶,不但没有饿死反而都很强壮。困在山里的人们给这种植物起了个名字叫做“山遇”,意思是在缺粮的时候遇到的宝物,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这种植物不但可以像粮食一样充饥,还可以当作药材滋补人体,所以改名为山药。 故事四: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山药原名薯蓣,到了唐代因为唐代宗名豫而改叫薯药,再到宋朝又因宋英宗名署只好再易其名,才有了现在的山药之名。受李时珍的影响,这种说法流传很广。其实山药的名称由来已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中指出:“薯蓣生于山者,名为山药,秦楚之间名玉延。”薯蓣和山药两个名称在历史上是长期并存的。 中医认为,山药性甘平、无毒,它具有补脾益肾、养肺、止泻、敛汗之功效,是很好的进补“食物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补虚上品,有“小人参”的美誉。据《敦煌遗书》记载,远在唐代人们就曾以山药为主制成具有重要食疗价值的“神仙粥”,为养生之佳品。在山西平遥流传着一段慈禧光绪西行的轶事,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光绪逃出出京城,一路惊吓劳顿,到了平遥城里才吃上一顿好饭,狼吞虎咽饱餐了一顿牛肉,谁知到了半夜又吐又泻,光绪帝本来就虚弱的身体根本不堪这一击,慈禧也是浑身上下软绵绵的,犹如大病一场,随行太医束手无策,只好请来当地名医,给他们熬了一碗山药粥,两人吃了以后,顿觉腹中滋润舒坦,半个时辰后,感觉体力恢复不少。慈禧太后慢慢地站起来走了几步,果然身轻气爽,光绪帝病歪歪的身子也仿佛突然间强壮起来,连声称赞这是神药。 故事五:山药杏脯粥 九江人喜欢喝山药杏脯粥,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早上一碗杏脯粥,味道鲜美又饱腹,常年不离杏脯粥,不找郎中进药铺。” 九江人还将山药杏脯粥誉为“天下**粥”。相传有一年春节刚过不久,庐山一带便闹起了咳喘。前来杏林园找董奉求医的人络绎不绝,而且症状都差不多。于是董奉便在路口支起了帐篷,垒起了炉灶,架起了药锅,施药疗疾。董奉的药饮名唤“山药杏仁汤”,人们喝了以后,咳喘不久就痊愈了,但仍有不少人还来董奉处喝汤药。一些已经治愈了的患者一年又复发了。原来头一年的长江水患淹没了很多粮田,导致粮食歉收,很多农户过完春节便靠上山挖野菜果腹度日。虽然到董奉这里能够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山药杏仁汤,但并不能解决饱腹问题。董奉一寻思便将药汤改为药粥,将苦杏果改为甜杏果,去核取脯,再加上山药、大米,熬成山药杏脯粥,这样就食补两济、药食同用了。此粥既具有补脾润肺、益气滋阴之功效,又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药力,还是价廉物美的食粮,养生、治病、进食三管齐下。董奉的这一善举既帮助了当地百姓度过了青黄不接的饥荒,又治疗了危害民众的顽疾———咳喘。从此,山药杏脯粥就成了九江人传统的养生滋补食品。 以上就是耕种帮介绍山药的故事,如您有更好的补充请留言告诉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