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千年古刹观音寺的文化浸润中,陕西兴牧农业科技与东丁村以"科技+文化"双轮驱动,创新实施古枣林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为传统村落振兴注入新动能。
一、科技赋能生态保护 构筑智慧守护体系
项目运用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完成1300余株唐代古枣树建档立卡,建立古树生长智慧监测平台,实现24小时生态数据动态追踪。通过智能滴灌系统与土壤修复技术,使古枣林存活率提升至98.6%。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林下经济智慧管理系统,实现家禽养殖全程溯源与200亩农田精准化管理,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生态保护样板。
二、文化铸魂产业振兴 激活千年文脉传承
以唐代"枣园雅集"文化为核心,建成三大文化体验区:
1. 禅意文化体验区:复原唐代茶禅仪轨,开发古法草木染工艺工坊
2. 农耕文明展示区:打造沉浸式农事体验课堂与非遗手作传承基地
3. 生态研学教育区:构建古树保护科普长廊与智慧农业示范展馆
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培育本土文旅服务团队12支,带动20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数字互联城乡资源 创新共富实践路径
搭建"云护古林"数字平台,实现三大城乡互动工程:
• 古树云认养:开通千年枣树电子身份证系统,累计132株古树获社会各界认养
• 生态云监管:建立环境数据可视化系统,吸引27家科研机构参与生态研究
• 文旅云推介:开发VR全景导览功能,年度接待研学团队超1.2万人次
四、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谱写振兴新篇章
项目创新推出"三个一"公益行动,形成可持续反哺机制:
1.古树保护基金:每株认养枣树提取10%收益用于生态修复,累计修复林地200亩
2.村民技能学堂:开展智慧农业培训36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5人
3.城乡互助计划:与西安等6市建立农产品直供渠道,助农增收逾80万元
【结语】如今,千年枣林焕发新生机,科技守护让年轮延续,文化传承使乡愁永驻。陕西兴牧农业科技将持续深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让千年古枣树成为见证乡村振兴的时代丰碑,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