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是由ASFV引起的烈性传染病,致死率接近100%,ASFV以其高传染性和高致死率,迅速成为制约全球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因素,尽管全球科学家长期致力于疫苗研发,但ASFV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和庞大基因组(编码超过150种蛋白)使得传统防控手段收效甚微。
—锁定靶点:CRISPR-Cas9揭秘P30蛋白的“帮凶网络”—
项目团队在徐逍艺的带领下通过CRISPR-Cas9技术,对P30蛋白互作网络进行了深入研究,P30蛋白是ASFV早期感染阶段的核心毒力因子,负责调控病毒DNA复制和抑制宿主天然免疫应答。蛋白互作网络涉及多种抗逆蛋白,包括抗氧化酶、渗透调节蛋白、转录因子等,它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宿主的抗逆性。研究团队通过CRISPR-Cas9全基因组敲除筛选技术,结合蛋白质组学分析,首次绘制出P30蛋白在宿主细胞中的相互作用图谱。研究发现,通过精准调控P30蛋白互作网络,可以显著增强宿主细胞对ASFV的抵抗力,揭示了一种全新的抗病毒机制。团队成员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利用这一机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优化抗逆蛋白互作网络,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能力的种猪品种。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猪场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研究团队正进一步优化基因编辑策略,以降低潜在脱靶风险,并通过类器官模型和传代试验验证抗病性状的稳定性。团队成员表示,他们将继续深化研究,进一步完善抗病育种策略,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同时,也将积极寻求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抗病育种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育种新品种问世,为全球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