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高颜值”变“新产值”
三明,地处闽西和闽西北,境内森林面积2718万亩,是全国首个林业改革发展改革综合试点市,处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支持福建省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林业综合改革试点若干措施》所大力支持推进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近年来,该市针对辖内树种结构不够合理、部分林分出现退化、森林生态功能不够强等问题,积极谋划推进储备林建设,走好集约化发展道路,着力向森林要产业,提振区域经济发展。期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明市分行把握契机,强化沟通对接,为地方生态建设提供了政策性资金支持。
据悉,该行紧密结合林业产业相关利好政策,支持地方用好森林资源建设“一县一林”项目,接续为沙县、将乐等8个区县各类林业资源项目授信资金62.4亿元,投放信贷资金29.1亿元,支持各地通过营造工程建设、森林多种经营等措施优化林业发展模式,并结合推广碳排放交易、发展林下经济等方式,持续提升“森林氧吧”的“生金”能力,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致富的“幸福靠山”。同时,持续做足“森林+”文章,先后为辖内乡村振兴文旅提升相关项目授信资金10.7亿元,进一步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有效整合。
如今,来到三明沙县夏茂镇的莲花山,可以看到一车车树苗正源源不断地运往沙县国储林的施工现场,阵阵春风吹过,满目的青绿见证着生态“颜值”变经济“产值”的喜人成果……
以治带产,“撂荒地”变“致富地”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三明,耕地资源尤为珍贵,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明市分行借力土地整治浩荡春风,持续深入落实“两藏”战略,以做活土地“文章”为切入点,创新“农地+”业务模式,切实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累计投放农地贷款7.3亿元,支持土地复垦面积4600余亩,支持修建高标准农田30000亩,改造提升农地近11000亩,范围涉及沙县、永安、大田3个区县,以政策性金融活水助力打造三明现代绿色农业“高地”。
发源于三明的沙县小吃是“风靡全国”的国民品牌。上世纪90年代初,夏茂镇上千人奔赴全国以小吃谋生,随着小吃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当地陆续出现了耕地资源抛荒闲置现象。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让撂荒耕地变“良田”,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该行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获悉土地整治类项目融资需求后,为项目提供全流程融资融智服务,并围绕区域地形地貌特色,因地制宜深化创新现金流模式,策划并获批沙县乡村振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个、金额3.7亿元,投放贷款2.6亿元,对沙县区夏茂镇、南霞乡、凤岗街道等10个乡镇和2个街道范围内的7000余亩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力促土地集约节约,推动现代农业耕作条件显著提升,进一步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
眼下,正是一年春耕时,在沙县夏茂镇的田间地头,焕发着勃勃生机。淮山、槟榔芋、芥菜等沙县重点推广的小吃核心食材实现了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的种植,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经济收益,促进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为“一产”推进小吃原材料种植基地建设、助推沙县小吃“三产”融合奠定了基础。
清源逐绿,“水环境”变“生产力”
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流经全省70%的设区市,保障全省1/3人口的饮水安全。保护好闽江,就是保护好八闽大地的根脉。而坐落于闽江源头的三明又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役,共护母亲河碧水长流更是义不容辞。在此背景下,吉口安全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孕育而生,但因投资需求大、公益性较强的特点,该项目无法单独凭借自身收益保障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在获悉项目资金短缺的状况后,该行主动介入,组建工作专班,及时梳理项目难点、堵点,将投资总额较大但收益性不足的安全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与收益性较强的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整合、一体化运作,为该项目审批信贷资金2.4亿元,解决其燃眉之急,以“绿色信贷资源”滋养“绿色发展动力”。
不仅如此,该行始终坚持绿色导向、生态导向,聚焦农村供水保障、农村水环境治理等重点领域,“一地一策”构建多元投融资模式,累计审批水利基础设施项目3个,投放贷款2.6亿元,覆盖了沙县龙湖公园、梅列区城乡垃圾处理、将乐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多个绿色生态样板工程,支持新建或改造水厂7座、输配水管道316公里、偏远山区独立供水113处、污水处理厂4座,助力闽江水环境进一步优化。
绿色发展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下阶段,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明市分行将持续发挥政策性金融稳定器作用,当好绿色发展先锋队,助推三明革命老区持续绘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青绿”画卷。(文/赖雪卉、余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