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全党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的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支持木本油料和林下经济发展,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产业,技术突破才能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彭方仁,湖北阳新人,1981年考入南京林业大学,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南京林业大学教授,经济植物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中国林学会经济林分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经济林栽培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林业行业专项、国家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江苏省高技术项目、江苏省农业科技支撑项目、江苏省林业三项工程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和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编写出版专著教材1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选育林木良种8个。
瞄准方向筹建薄壳山核桃试验基地
薄壳山核桃被称为健康长寿之果,木本油料之王。我国引种薄壳山核桃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仍未形成大规模产业化发展。为了实现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发展目标,助力脱贫功坚和乡村振兴国家策略,通过多次选址考察,克服重重困难,彭方仁教授于2013年在句容市后白镇多方筹资建立了250亩薄壳山核桃试验基地,从种质资源收集、良种选育、苗木扩繁、丰产栽培等产业化发展关键技术进行系统攻关。
彭方仁作为教授却把自己当农民,常年以基地为家,潜心研究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科研攻关,突破了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培育出的林木良种走进了千家万户,为广大果农带去了福利,为国家林业和木本粮油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南京林业大学薄壳山核桃试验基地,彭方仁教授及其研发团队建立了种质资源收集区、良种测定区、采穗圃、良种扩繁区和示范果园,近年来在薄壳山核桃试验种植取得的技术突破引起业内人士的强烈关注。
目前基地可年培育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嫁接苗10万株,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优良品种越来越多,苗木质量越来越高,也得到越来越多果农的认可。彭方仁教授认为,要让更多国人食用薄壳山核桃鲜果,就必须依靠种植户和企业实现规模化和商业化种植,而国家发展木本油料产业的政策和成熟的技术,将为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科研团队已经与多家高校、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目前合作单位已超30余家,薄壳山核桃推广种植区域已遍布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大加快了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的发展进程,与江苏禾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江苏省泗洪县建成了万亩碧根果产业化示范基地。相关成果在江苏、安徽及浙江等南方省份累计推广面积达到50余万亩,新增产值近5.6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新华网》《科学网》《中国绿色时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专题报道。
联合攻关突破产业发展关键技术
针对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良品种匮缺、嫁接成活率低、造林缓苗期长、品种配置混乱等限制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建了由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中科院植物所、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及江苏农景生态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绿宙薄壳山核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组成的“江苏省薄壳山核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联盟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种质资源收集、良种选育、良种扩繁、配套丰产栽培技术等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填补了我国无薄壳山核桃自主知识产权良种的空白。截至2021年,有16个良种通过了江苏省林业局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其中国外引种驯化品种11个,国内自选品种5个。
实现了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的规模化扩繁。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了薄壳山核桃嫁接成活过程,首次构建了嫁接成活的基因调控网络,揭示了薄壳山核桃嫁接成活机理,丰富了嫁接理论;研发出薄壳山核桃种子温床催芽、芽苗截根移栽培育富根容器苗作砧木,结合春季枝接和夏秋季方块芽接实现了薄壳山核桃当年播种当年嫁接,次年出圃,使薄壳山核桃嫁接苗的培育周期从传统的3-4年缩短到两年,所培育的容器苗与传统裸根苗相比,具有造林成活率高、缓苗期短等特点。
突破了薄壳山核桃早实促成栽培技术,使薄壳山核桃3年结果,5年丰产。针对薄壳山核桃雌雄异熟、自花不育的特性,通过对不同品种花芽分化规律、花粉萌发特性及可授性的系统研究,研制出最佳的品种配置方案;系统研究了薄壳山核桃主要矿质营养动态变化规律、养分需求特性和施肥临界期,提出了营养诊断指标体系和快速诊断技术,研发出专家施肥系统;形成了与品种物候特相适应的配套栽培管理技术体系。
通过联盟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种质资源收集、良种选育、良种扩繁、配套丰产栽培技术等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薄壳山核桃作为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中的木本油料树种,其未来发展前景愈来愈广阔,彭方仁教授将带领课题组继续以服务林业为使命,为薄壳山核桃产业化发展,为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为农户增收多添“法宝”,不断奋进、不断前行,力争实现“让更多的中国人吃上自己种植的碧根果”的美好夙愿。
复合经营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羊肚菌是一种很珍贵的天然补品,含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20多种氨基酸,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它与冬虫夏草功能相同,是一种不含任何激素,无任何副作用的天然滋补品,素有“菌中之王”的美称。
林下种植羊肚菌是一种仿野生生态的新型技术,充分利用林地腐殖质植含量丰富,林下空气湿润的天然资源,让羊肚菌与林木相互生长,是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三效合一的新兴产业模式。
在南京林业大学薄壳山核桃试验基地碧根果林下的菌菇种植大棚里一簇簇羊肚菌长势喜人。由于碧根果树体比较高大,单位面积种植株数较少,投产期较长,在碧根果行间建立大棚种植羊肚菌是发展林下经济的一种有效模式。碧根果采用10米乘8米的行距建园,行间有大量的空地,利用这个行间建立温室大棚发展林下羊肚菌种植。在种植有树木的林地下套种食用菌既不影响树木生长又能实现增收,打造群众增收新引擎。
人工种植栽培的羊肚菌种植周期短、经济效益好、市场价值可观。彭方仁在林下共建15个大棚,同年11月初播下羊肚菌菌种,并通温室大棚,控制菌种周围的自然温度和湿度,降低不利自然气候因素对羊肚菌生长的影响。试验基地还将根据种植情况和市场需求,继续科学规划食用菌产业的种植面积和规模。据了解,近年来,句容市围绕“绿色发展、质量提升、创新驱动”的乡村振兴战略需求,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打造乡村振兴林业新样板。
现如今,在江苏这片土地上,多种特色产业发展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通过贯彻落实政策方针,牢牢牵住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打造特色产业“致富宝”,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不断建设产业兴旺的新时代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