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春,晒袍坦村的村民如往年一样播种、耕耘,王向波来到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小村庄。此番来访,他不是为了探寻历史或欣赏美景,而是为了履约,履一个18户人家的约。
王向波回忆到,一位祖籍为晒袍坦村的好友无意间与他提及,看着家乡的叔叔爷爷辈一辈子在山里操劳,就想着能不能为老家的村民们做点事情,比如寻求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方向。虽然不知道前方是什么,但是王向波还是决定试一试,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该为这些村民寻求怎样的一番新天地?
说起晒袍坦村,得先从村子的名称讲起,这里位于安徽休宁县的溪头镇,隐逸在丛山之中,宛若世外桃源。据说,当年乾隆下江南的时候,途经此地突遇大雨侵袭,雨过天晴之后,乾隆晾晒袍子的时候,露出里面的“龙袍”,由此村子得名“晒袍坦”。整个晒袍坦村目前总共只有18户居民,本姓“凌”,因康熙年间村中出了一名进士——淩如焕,被乾隆帝所重用,官至兵部左侍郎,并赐姓三点水“淩”。此后“凌”家族人世世代代居住于此,其中虽有些年轻人离开了这里,却也有人执著地守护着这片土壤。
居于皖南深山中的晒袍坦村人才辈出,自然环境也是极好的,山间云雾缭绕,生态环境极佳。面对山谷间的溪水潺潺,王向波有了初步的想法——让自然回归自然,让渊源从源泉开始。
如何回归?先把地种好
皖南山区普遍的问题就是山多地少,而位于深山里的晒袍坦村更是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将脱贫与自然环境进行结合,这是摆在王向波面前的最大挑战。考虑到经济效益不能对村庄本身的生态造成冲击,就要最大化地挖掘当地的稀缺自然资源,做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
面对这个山好水好、人杰地灵的地方,有人提议了很多经济作物,而从事了多年药材培育、种植的王向波,凭着职业的敏感度,一眼就认定这个地方适合种植药材。
这里一定是药材的天堂,但是该选哪种药材呢?
最初时候,茯苓、石斛、菊花都是他觉得可以选择的品类。经过为期半年的实地考察,从水源的寻找、水系的勘探,再到土壤数据的收集,王向波带领着他的研发团队走遍了晒袍坦村的角角落落。富硒的水质报告让他心中充满了惊喜,而温润又松弛的土地让他心中更是有了坚定的答案——“种石斛!”
为什么选则了石斛这个并不好种植的品种?对于这个问题,王向波有自己的考量。晒袍坦村早些年间其实是有着丰富的野生石斛资源,但由于近些年的过度开采而导致野生品种逐渐减少,甚至是非常罕见。但曾经拥有着丰富的野生石斛资源,其实恰恰表明这个地方在大自然的选择中,是非常适合野生石斛生长的。面对全国独一无二的稀缺自然条件,当然要充分地发挥其自有能量。
王向波说:“所有的药材核心围绕的都是自然环境,水源和土壤又是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作为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的水资源保护区,晒袍坦村的水源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且一直被大众关注和保护。那么土壤是否可以保证一直达到最好的状态呢?
这一次,王向波没有再去现场考察土壤情况,而是决定与村中的年轻人聊一聊。在与几名有着想要改变现状的年轻人沟通很多轮之后,王向波心里有了很明确的答案:种石斛,先把地种好!
为什么要先把地种好?
中国人对土地的感情异常深厚和复杂,年轻一辈的村民有一些选择了留守,有些离开了村庄去城市寻求新的可能,然后又逐渐从城市中再次回归。他们对土壤自然是有感情的,但是做农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做农业,其实是与天地对话。”王向波这么跟村里的年轻人说。
要顺应时辰,要顺应自然规律,更要懂得如何让自然回归自然。所以晒袍坦的年轻人,在王向波团队的带领下,开始一场“回归之旅”。让本该野生的土壤,再次回归到野生和零人工干预的状态。“当我们不再人为地干预自然,不再站在人类为中心的出发点去试图改变自然,那么自然一定会回馈给我们天地间本该有的精彩。”
野化回归后的土壤,没有令王向波和晒袍坦村的村民失望,第一批种植下去的种苗成活率高达95%,这个数据在石斛种植领域掀起了不小的波浪,也逐渐奠定春之斛在石斛领域作为标杆的基础。5年的悉心呵护,310亩自然基地的培育,每一颗石斛都要保证1095天以上、平均5.3℃的越冬时长,从而保证了优质石斛多糖成分的有效积累沉淀。春之斛提出的独家5R品质保全体系,重新定义石斛产业生产链条新标准,让这些源头之水滋润而成的石斛,真正地滋养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在走向传奇的路上,春之斛的团队始终不敢忘记思考土壤、水源与人的关系,他们也将更加坚定地践行石斛文化,种好石斛,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以保护野生石斛种源为己任,聚焦石斛种源调研、考察、保护和种质的选育、评价、鉴定两大核心领域,致力于构建自然与人文和谐发展的“石斛产业生态+”。把地种好,用中国的传奇草本,滋养更多的人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