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是我国比较传统的一种养殖模式,由于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养殖的过程中要多加的进行管理,池塘中水质的好坏关系到鱼的成活率。那么怎样控制水质情况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池塘养鱼的水质控制技术吧!
池塘水质控制技术主要是用于增加水中的溶氧,降低氧气消耗和氨氮含量的技术措施。水的透明度反映了水的肥力,为了更好的利用池塘的初级生产力,增加鱼苗的产量,水的透明度应控制在两个大小不一的地方。也就是说,在6月之前,池塘中鱼群都比较的小,水中浮游生物的更适合鲢鱼,适当的施用肥料以来增加肥度。到了炎热季节,鱼群进食量增强,水中溶氧迅速减少,氨氮增加。此时,应通过更换水来改变水的质量。等到10月份,水温开始下降,溶氧开始增加,浮游生物的数量会成倍增加,此时,可以适当降低透明度。
在刚开始养殖阶段,池水不应太深,控制在1.5米之间,浅水温度高,浮游生物容易生长。之后,应酌减进行补水,在炎热季节,水深应保持在3米以上。补水是高产池塘中**常用的增氧措施之一,水中保持一定量的浮游生物,以提升肥水养鱼。在炎热的季节,减少了水的消耗,控制了透明度,增加了浮游生物的氧气产量。进行补水的原则是两端较少,中间较多,即春季和深秋水量较少,炎热季节水量较多。大概到4月份,每10天进行补充一次水,到6月份每周进行补充一次水,9月份期间每2天补充一次水。补水应在凌晨3点左右开始,这时候的溶氧**。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池塘养鱼水质控制技术的简单介绍,池塘由于是封闭性的,所以水难以流通,养殖户在水质的调节上不要马虎大意,以防对鱼群造成不必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