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份状元卷面世的经过可以说是“一波二十四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青州市文管所专家去农村进行文物考察,一天在与村民聊天中得知明朝状元赵秉忠后人保存着一份状元卷,这个消息让专家又惊又喜。
专家跑了24次老农都不肯拿出面世,到底是什么样的稀世珍宝呢?
**次
专家精工多方打听很快就找到了赵秉忠第13代孙赵某,并表示要向他收购状元卷,但赵某说:没有卷子。
第二次
没过多久,专家再次拜访了赵某,这次对方的回答是:弄丢了。
第三次
专家还是不死心,就在村子里询问别的村民,很多村民说见过状元卷,说赵家的孩子还比着练习毛笔字呢!专家又跑去找赵某,老农的回复是:状元卷在破四旧的时候给烧掉了。
……
第二十四次
在1983年5月,专家第24次来拜访赵某,又是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希望赵某能够把状元卷捐出来,这对我国科举制度的研究和明史的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时赵某从屋里提出来一个放米的袋子,然后从里面取出一个折子,恋恋不舍的交给专家。
这份状元卷卷首写着“**甲**名”6个大红字,这是万历皇帝御笔书写。字的下方还有一枚长印,刻着“弥封关防”,这是明清时代盖在每份试卷外面的专用章。后面就是试卷的正文部分,共2460个字,用工整的小楷书写而成。
当时殿试的题目是: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赵秉忠从总结历史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不怕冒犯皇上的威严,大胆地提出了治国安邦的建议和措施,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而且,赵秉忠提出的这些建议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其中有不少至今也仍然有借鉴意义。
据推算赵秉忠的状元卷距今已有420年,然而中国的科举制度时间长达近1300年,有据可考的文武状元770余人,能让后人目睹状元答卷其风采的,却唯有赵秉忠这一份。但是作为国家的重要机密,这份卷子是怎样从宫廷传到民间的?这恐怕是一个不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