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产中各种病虫害的出现影响了种植收益,让种植户的收入减少,对种植户造成了巨大损失。而农药是对病虫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但农药施用不恰当,却使得其反。那么如何怎样减少农药残留?农药残留的原因。
1、农药残留的原因
导致和影响农药残留的原因很多,其中农药本身的性质、环境因素、农药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时间等是影响农药残留的主要因素。
1.1、农药性质
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和它们的代谢产物,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它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在人体内日积月累,然而人体又不能通过新陈代谢把它排出体外,因此,人体内有机氯农药含量会越来越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中毒。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施用后容易受环境条件影响而分解,但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存在着部分高毒和剧毒品种,如甲胺磷、对硫磷等,如果被施用于生长期较短、连续采收的蔬菜,则很难避免因残留超标而导致人畜中毒。乳油、悬乳剂等用于直接喷洒剂型对农作物的污染相对较大一些,而粉剂由于其容易飘散而对环境和施药者的危害更大,水剂残留相对较低。另外还有一部分农药虽然本身毒性较低,但其产生的杂质或代谢物残毒较高,如三氯杀螨醇中的杂质滴滴涕。
农药残留
1.2、环境条件
温度、光照、降雨量、土壤酸度及有机质含量、植被情况、微生物等环境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药的降解速度,如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会随土壤含水量、温度和pH的升高而加快,在水体中的降解会随水的温度、pH的增高,以及微生物数量、光照等增加而加快。
1.3、使用方法
任何一个农药品种都有其适合的防治对象、防治作物,有其合理的施药时间、使用次数、施药量和安全间隔期(**一次施药距采收的安全间隔时间)。大多数农药按照推荐的剂量、次数、时间和方法施药,农产品中不会有残留农药问题。合理施用农药能在有效防治病虫草害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农药对农副产品和环境的污染,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个别农户随意加大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必然会导致对农产品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1.4、使用时间
在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户只考虑对病虫的防治效果及生产成本,不考虑农药在作物上的残留期,在收获前较短时间内施用残效期较长的农药也会导致农药残留。
2、减少农药残留的措施
在农业生产中,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农药性质,如高毒、剧毒、内吸等特性缺乏了解,而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还有一些农户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意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致使蔬菜中农药残量严重超标而导致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只有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充分发挥其防治有害生物的作用,才能**限度地减少农药残留。减少农药残留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2.1、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
如微生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硫制剂、有机合成农药等都属于高效、低毒农药,对病虫害的防治有明显效果。
2.2、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
选用抗病虫品种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经济**有效的方法,嫁接换根、培育合理的作物群体、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创造适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等,都能有效地减轻病虫害的发生。高温闷棚、灯光诱杀、黄板诱杀、人工捉虫、纱网阻虫、生物治虫等方法都可明显减少用药次数。
2.3、依据农药的性质使用
对于一些毒性较大,残效期长的农药品种,可作种子处理或土壤处理,严禁在生长期短的作物上喷洒施用。
2.4、科学选择农药剂型及用法
乳油农药喷雾使用残留较多,可选用粉剂、水剂、颗粒剂等剂型喷粉、拌种或撒施等。施药方法中,种子处理、土壤处理、树干包扎比喷雾、喷粉有较高残留。特别注意对生长期短,连续多次收获的作物,一定要选择毒性小,分解快的药剂品种,注意施药方法和禁用时间等。
2.5、控制农药的用量与次数
施药量越大,浓度越高,次数越多,两次施药间隔期越短,残留也相应越高,农户在施用农药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规定的用量和次数施药,不要随意增加用药量和施用次数。
2.6、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根据不同农药在不同作物上的安全间隔期,按早发现早防治的原则,提前在农作物的生长期和害虫幼龄期与病菌初侵染时用药,既可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又可大大减少农药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