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网
 

冬季怎么喝养生茶 教你冬天喝出好身体

日期:2019-08-22 10:30     来源:第一茶叶网    

即将进入冬天的你选择喝什么茶养生,在不同的季节里,饮茶是有不同的讲究的。正确的选择了适合的茶饮才能起到养生的作用。那冬季怎么喝养生茶,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看看冬季怎么喝养生茶**!

冬季养生怎么喝茶**健康

1、绿茶**泻火

冬天气候干燥,加上人们喜欢吃油腻、辛辣的食物,上火就成了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并带来便秘、上火、口干舌燥、牙龈肿痛甚至口舌生疮等后果,而这个时候就可以求助冬季养生茶之绿茶。

绿茶是未发酵茶,性寒,可清热,因此**能去火、生津止渴、消食化痰,对轻度胃溃疡还有加速愈合的作用,并且能降血脂、预防血管硬化。因此容易上火的、平常爱抽烟喝酒的,还有体形较胖的人(一般是实热体质),都比较适合饮用冬季养生茶之绿茶;

而肠胃虚寒的人则不宜服用冬季养生茶之绿茶。

2、红茶预防流感

冬天喝茶以红茶为上品。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在我国一些地方,也有将红茶加糖、奶、芝麻饮用的习惯,这个冬季养生茶既能生热暖腹,又可增添营养、强身健体。

3、花茶排除抑郁

在生机恹恹的冬季,来一杯绽放着春夏味道的花茶,无疑可以带来很好的心情。

一般来说,花茶可以养肝利胆、强健四肢、疏通经脉。

以茉莉花茶为例,可以清热解暑、健脾安神,对治疗痢疾和防止胃痛有良好效果。

而金银花茶则可以清热解毒、提神解渴,并对咽喉肿痛等有较为理想的疗效,对预防流感效果亦佳。

因此在冬季不妨适当选择,尤其是女性在更年期及经期前后容易心情抑郁,性情烦燥,不妨用喝花茶的方法来消解郁闷。

4、乌龙茶祛燥

乌龙茶,它属半发酵茶,介于绿、红茶之间,色泽青褐,因此又得名“青茶”。在味道上,乌龙茶既有绿茶的清香和天然花香,又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因此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的作用,可以让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冬天里室内大多空气干燥,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嘴唇干裂,这时泡上一杯乌龙茶,可以缓解干燥的苦恼。此外,乌龙茶对蛋白质及脂肪有较好的分解作用,能防止肝脏脂肪堆积,对于怕冬季里贴膘的人来说,青茶也有一定的减肥功效,所以,冬季养生茶是**重要的。

5、白茶消炎祛火

白茶是一种轻微发酵茶,选用白毫特多的芽叶,以不揉不炒的特异方法加工而成。相比其他茶类,白茶的自由基含量低,黄酮含量较高。“三抗三降是白茶的主要功效。”卢彩凤说,“三抗”指的是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而“三降”则指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因此,容易上火、平常爱抽烟喝酒的人,比较适合饮用白茶。

白茶的茶树代谢机能具特异性,低温时虽抑制了叶绿素的合成,但能够显著提高游离氨基酸的生成量,因此,早春白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一般均在6%以上,高者甚至达到9%。其他一般绿茶品的含量只有2%—4%。而且,白茶具有天然香味,冷性强,有健胃提神、祛湿退热、“降肺火”的功效。

冬季饮茶的**时间

下午3:00~4 : 00

在这个时间喝茶,对人体能起到调理的作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补养、还能防止感冒,此时喝茶是一天中**重要的,俗称下午茶,对一些“三高”人群来说,如果坚持喝下午茶,能起到药物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晚上8:30~9 : 00

有许多人对晚上喝茶有误解,怕影响睡觉,其实不然,在这个时间是人体免疫系统**活跃的时间,如果能喝上一泡茶,人体会很容易修补和恢复免疫系统,再造细胞等。对一些神经衰落人群,可以选择喝半发酵的温性的铁观音。千万不要喝绿茶,因为绿茶是不发酵茶,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

冬天喝茶喝出花样

牛奶搭配红茶

红茶味甘性温,善蓄阳气,生热暖腹,可以增强人体对寒冷的抗御能力。此外,人们在冬季食欲增强,进食油腻食品增多,饮用红茶可祛油腻、开胃口、助养生。红茶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杀菌、消炎作用,使流感病毒失去传染力,对预防感冒有着积极的功效。牛奶红茶适用于面色不华、气血不足、皮肤干燥。清晨空腹代茶,缓缓品饮。

姜苏茶

此茶有疏风散寒、理气和胃之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或恶心、呕吐、胃痛腹胀等肠胃不适型感冒。此方以药代茶,味少而精,实用简便。

红枣枸杞茶

枸杞具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润肺燥的功能。可降压、降脂和防止动脉硬化。另外,枸杞对于肝肾不足引起的头昏耳鸣、视力模糊、记忆力衰退具有保健治疗的作用,对长期使用电脑而引起的眼睛疲劳,尤为适宜。红枣还有增强体能、加强肌力的功效,其含有环磷酸腺苷,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收缩力。

红枣桂圆茶

桂圆具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失眠、健忘、神经衰弱、产后身体虚弱等。桂圆红枣茶制作简单,可以滋润心脾、养心开胃,同时喝桂圆红枣茶还可以促进脂肪分解。

扫一扫关注中国三农网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 欢迎发送邮件至 kf@snw.com.cn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更多>同类三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