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全国早稻生产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早稻产量为2859万吨,比2017年减产128万吨,下降4.3%。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首席统计师侯锐指出,今年早稻播种面积和产量虽然有所减少,但这是主动调整种植结构的结果,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成果,是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表现。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早稻生产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早稻产量为2859万吨,比2017年减产128万吨,下降4.3%。早稻播种面积479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50千公顷,下降6.8%;每公顷产量5967公斤,比上年增加157公斤,增长2.7%。
侯锐解读称,早稻播种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农民主动进行结构调整。由于早稻单产低,品质较差, 价格也比中稻低,加之“双抢”劳动强度大,导致农民种植早稻的积极性不强,部分农户选择“双季稻改单季稻”或“水田改旱田”,改种大豆等作物。二是早稻播种移栽期间,广东、广西降雨量比正常年景偏少,气温偏高,灌溉条件偏差,插秧用水不足,局部地区将早稻田改为中稻或其他作物。三是部分地区休耕轮作面积增加,减少早稻种植。
侯锐表示,早稻单产增加的主要原因为,一是早稻育秧移栽期间,除局部地区受旱用水不足外,江南、华南大部地区以晴为主,热量充足、无明显低温阴雨和寡照天气,保证了早稻育秧、移栽和苗期正常生长对水分的需求,早稻个体发育较好。二是拔节抽穗期间,产区大部分时段温度适宜、日照充足,温高雨少有利于早稻晒田控蘖以及扬花授粉,提高稻穗结实率。三是灌浆收获期间,早稻产区晴天多,大部时段光热正常,日照充足,有利于早稻灌浆、成熟、收割以及晾晒。
侯锐指出,今年早稻播种面积和产量虽然有所减少,但这是主动调整种植结构的结果,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成果,是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表现。2018年早稻产量虽然有所减少,但由于早稻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比重较低,加之稻谷库存较多,对国家粮食供给影响是十分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