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网
 

玉米种植新技术——宽窄行种植技术

日期:2019-08-07 11:49     来源:惠农网    

玉米的宽窄种植技术是将目前耕作方式的65cm均匀垄改为宽线90CM窄线40CM。该技术适用于吉林省部分雨雨干旱地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可提高当地玉米的产量和产量。土地使用非常有帮助。

玉米宽幅和窄行播种技术在玉米拔节前(通常在6月中旬)在90cm宽的线上结合深层松树追肥,秋季收获时苗木较窄且高粱(约40cm)。在秋收之后,通过条带旋转耕耘机旋转宽行以达到播种状态,并且窄行(幼苗带)保持高并且自然衰变返回到田地。在第二年的春天,在春天,种植了大排旋耕,形成了一排新的幼苗。在追肥期间,新的宽行被耕种,深根和顶部,完成了明年的深松,幼苗轮作和交替休闲。排农业。

适用范围

适用于吉林省中西部降雨量少,旱作少的地区的推广应用。

技术要点

1.保持高度,自然衰变,重返田野

收获玉米秸秆时,留下高粱(约40厘米)自然腐烂并返回田间,(秸秆占秸秆总量的30%以上),保持根部不变,直到风吹,太阳,雨水,冻融自然腐烂,返回田间,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施肥土壤,减少土壤风蚀的作用。

2.秋季广角旋耕

离开高粱后,使用缠绕式耕耘机将耕地逐行旋转,并将种床平整以满足播种标准。在春季直接种植将有助于保护幼苗和保护幼苗。

3.精密播种

精准播种是指精细的土壤准备和精确播种。窄线精准播种是指在秋季精细整地中,去年进行了精细播种,可以形成新的窄行育苗带(40cm),以节省种子数量。成本。

4.带宽深而宽松

在玉米拔节前(通常在6月中旬),吊带(宽90cm)宽而深,深松宽30-40cm,深30-40cm。此时,它已进入雨季或开始进入雨季,此时深松可接受并储存更多降水,形成土壤水库。它可用于秋季的雨水和明年的春季,以提高自然降水的效率。

技术模型如下:

48DC5EO130ChRkRlpv5PmAToCYAABdfJ5LwtE584.jpg

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1.选址和整地

选择深耕,保水,保肥,排水条件良好的中上部施肥土壤,优选黑土,黑钙土,白云石,冲积土,厚草甸土等土壤。秋收后,采用1GQN-320T3条带旋耕机旋转宽排,达到播种状态。在第二年的春季,在大排旋转耕作中,进行精确播种以形成新的窄行幼苗,并且在秋收之后,新的宽行旋转。

C27585R6D0ChRkRlpv5Q2AbuwJAADKQ2JdhpM294.jpg

2.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根据当地情况选择经国家和省批准的优质,高产,高抗性品种。具有良好水肥条件的土地主要耐受致密和半密度抗性品种。在播种之前对种子进行种子处理,例如出芽,晒干和种子包衣。

播种

当0-10cm的土壤温度稳定并通过8℃时,2BJ系列精密播种机和2BD-2精密播种机用于在前一年的宽行中进行精确播种,播种深度为3 -4cm。土壤被均匀覆盖。播种后,使用1YM滚筒进行抑制。如果使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则无需抑制。与常规耕作相比,接种密度适当增加,并且一般幼苗密度为6.0-65,000株/hm2。

4.施肥

一般来说,农田采用25 m3/hm2至30 m3/hm2,N:220 kg/hm2至260 kg/hm2,P2O5:80 kg/hm2至120的优质农业肥料。 Kg/hm2,K2O:60 kg/hm2至100 kg/hm2,四分之一N肥和所有P肥和所有K 肥料用作一次性施用的基肥。在玉米拔节前,四分之三的氮肥在宽线上施用。

5.申松

在玉米拔节前(通常在6月中旬),采用条带培养深松追肥机进行宽松线和追肥深松。深松宽30厘米~40厘米,深30厘米~40厘米。 Cm,深松和追肥同时。

6.现场管理

(1)化学除草剂除草

向混合物中喷洒肼悬浮液和乙草胺可乳化浓缩物(或异丙甲草胺),并在播种前土壤湿润时喷洒土壤。

(2)苗苗,丁淼

在3片叶子中幼苗是幼苗,幼苗在4至5片叶子上固定。

(3)预防疾病,昆虫和啮齿动物

应有针对性地控制玉米生长期间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啮齿动物应采用适当的方法控制诱饵诱捕等。

(4)收获和干燥

当玉米粒达到生理成熟时收获,玉米应在收获后及时碾碎,干燥方法在工作台上或自由堆放干燥和脱水(含水量≤14%)。

31D8EBE08CChRkRlpv5ReADxwaAAChlNb78BE894.jpg

注意事项

1.促进区域选择

该技术适用于地形平坦或坡度较小的雨养农业区的推广和应用,丘陵山区不应采用这种技术。

2.场地准备要求

**年广阔而狭窄,去年秋天土地被转为播种状态。

3.种植密度和施肥要求

与传统种植技术相比,该技术的种植密度提高了10%至15%,施肥量增加了10%以上。

玉米宽窄种植技术的选择应根据当地条件进行调整,以便利用这项技术。以上是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的全部内容,请关注农业技术知识的更多信息!

扫一扫关注中国三农网公众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 欢迎发送邮件至 kf@snw.com.cn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更多>同类三农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