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病由一种特殊的传染因子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慢性致死性疫病。本病以剧痒、共济失调和高致死率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病原学
痒病的病原与牛海绵状脑病类似,均为朊病毒。痒病病毒(PrPSC)是一种弱抗原物质,不能引起免疫应答,无诱生干扰素的性能,也不受干扰素的影响;对福尔马林和高热有耐受性。在室温放置18小时,或加入10%福尔马林,在室温放置6~28个月,仍保持活性。痒病病毒大量存在于受感染羊的脑、脊髓、脾脏、淋巴结和胎盘中,脑内所含的病原比脾脏多10倍以上。
流行病学
痒病只发生绵羊,偶尔见于山羊。2~5岁的成年绵羊**为易感,18个月以下的幼龄绵羊很少表现临床症状。不同品种和品系的绵羊,易感性不同。病羊是本病的传染源。痒病可经口腔或黏膜感染,也可在子宫内以垂直方式传播,直接感染胎儿。首次发生痒病的地区,发病率为5%~20%或高一些,病死率极高,几乎100%。在已受感染的羊群中,以散发为主,常常只有个别动物发病。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较长,一般为2~5年或以上。潜伏期长短受宿主遗传特性和病原株系等许多因素影响,以瘙痒与运动共济失调为临床特征。
瘙痒部位多在臀部、腹部、尾根部、头顶部和颈背侧,常常是两侧对称性的。病羊频频摩擦,啃咬,蹬踢自身的发痒部位,造成大面积掉毛和皮肤损伤。
运动失调表现为:转弯僵硬、步态蹒跚或跌倒,**衰竭,躺卧不起。其他神经症状有:微颤、癫痫和瞎眼。
病理变化
除尸体消瘦、掉毛、皮肤损伤外,内脏器官缺乏明显可见的肉眼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脑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和形成空泡,脑组织呈海绵状变化,胶质细胞增生,轻度脑脊髓炎变化。
病情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尚未指定诊断方法,主要进行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螨病、虱病以及梅迪一维斯纳病相区别,前两病的病原为螨和虱,后一种病不出现搔痒可做出鉴别。
瘙痒病的防治
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疗药物;严禁从存在痒病的国家或地区引进羊。一旦发现病羊或疑似病羊,应迅速做出确诊,立即扑杀全群,并进行深埋或焚烧销毁等无害化处理。禁止用病肉(尸)加工成肉骨粉用作饲料或喂水貂、猫等动物。
原标题: 绵羊瘙痒病概述|瘙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