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网讯:
10年前,他有一股“牛脾气”,曾是村里坚持不肯养肉牛的“钉子户”。如今,他成了村里的肉牛养殖大户,去年赚了10多万元。
10年前,飞仙洞村还是个粮猪二元结构的穷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耕牛,但一头小牛犊要长成成品牛,至少得四五年。而且这种本地黄牛主要用来耕田,收益不高。2002年,镇里实施了黄牛改良工程。2007年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准备利用当地高山草地草坡,发展肉牛产业。
“发展肉牛产业,**步就需要换种。”包鸾镇畜牧兽医站负责人李庆文介绍,2002年后,飞仙洞村引入了利木赞牛、德国黄牛、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等8个优良品种,与本地黄牛实行人工冻配杂交,筛选出了适宜杂交的4种组合。再通过人工授精繁殖技术,培育出了一批肉牛小牛犊。
李庆文说,这种肉牛品质好,有市场,而且从小牛犊长成上千斤的成品牛,仅需8个月,能大大缩短养殖周期,提高村民收益。但当时包括石德文在内的部分村民,担心肉牛养殖风险大,对此持怀疑态度。针对这种情况,镇上和村里挨家挨户做村民的工作,通过小额扶贫担保贷款、专技人员结对帮扶、基础设施财政补贴等方式,想方设法动员群众养殖肉牛。
村民曾报昌和陈礼娟夫妇是全村**个“吃螃蟹”的人。他们花4500元,买了三头老品种的母黄牛,通过配种,养殖了**批肉牛,逐渐掌握了肉牛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如今,他们养殖的肉牛一头头膘肥体壮。记者在他家的养殖场里看到,肉牛除了吃草之外,还吃酒糟。母牛则在草坡放养,它们的粪便还能回土,循环种植牧草。曾报昌说,这两年肉牛市场看好,通过自繁自养,他的养殖规模已从**初的“3头母黄牛”变成了现在的“30余头肉牛”。一头上千斤的成品牛收购价**能卖2万元,一年下来赚个20万不在话下。
10年时间,飞仙洞村从过去的穷山村,变成了如今的“肉牛村”。农户从过去“不敢养”,到只有一两户养,再到现在,曾经“牛脾气”的村民都加入到养殖肉牛的队伍中来。
目前全村10头以上的养殖户有60余户,20头以上的已超20户。
原标题:“牛脾气”村民养牛一年赚10万|“牛脾气”村民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