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多肉”迷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自己刚从花市淘来的“多肉”宝贝没过几天就已经看不见刚“入驻”时的神气劲了。虽然自己爱护有加,但这些小东西非常不给面子,这可急坏了它们的主人了。殊不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每个“多肉”迷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也常常难倒一部分爱好者。但稍有一些经验的栽培者都知道这其实是一个空气湿度的问题。
如果你是在北方干燥地区的肉友,如果你的栽培场所是自家的露天阳台,或窗台,这一点就尤为重要。那么为啥会出现上述的问题呢?空气湿度又为啥这么重要呢?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花市的多肉植物都是花圃里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植物都在大棚里长大,而大棚多数时间都是封闭栽培,因而里面的空气湿度相对较高,这样栽培的植物个体饱满,且极富生气。然而在它被购买后,由于多数地区的家庭栽培场所常常达不到这样的条件,所以就会出现上述的问题了。那么也有些肉友会问:这些多肉植物大多的原产地环境较恶劣,年降水量极少且干燥,那么它们又是怎么利用空气湿度的呢?我们首先排除雨季时较高的空气湿度。这些多肉植物原产地在太阳落山前的几个小时温度较高(尤其是中午),但到了晚上温度又会急剧下降,这样空气中的水汽就会凝结形成雾气,在黎明时尤为显著。这种以气态形式存在的水分也可以被多肉植物吸收,此时正是它们**开心的时候。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大多数的栽培场所的条件还不够。这里还不包括一些对空气湿度要求更高的附生类品种和一部分凤梨科的植物。
正是因为栽培场所的条件限制,许多植株出现了褪色,叶尖枯焦、干瘪、植株提前老化等现象。而这一点在大棚种植中是看不到的。虽不致死但观赏性却会大打折扣。**行之有效的办法很简单,即:用细嘴喷壶喷雾。也有多数爱好者会用一次性的塑料杯倒扣在盆上(多在春冬两季)。或者选择在玻璃缸内栽培,在底部铺上一层粗沙,可以不时在上面撒水这样既可增加湿度,又不会使盆内常常“水漫金山”。总之空气湿度的调节要从多方面考虑包括种类、季节、生长阶段等,**不能一概而论。湿度过高植株易腐烂且易引发介壳虫;湿度过低植株观赏性会打折扣且易引发红蜘蛛。在此,笔者提几点个人意见:
1、各个季节的空气湿度的要求。 生长期保持一定的空气湿度是相当重要的。当植株进入生长期时空气湿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原产在热带雨林的种类要求更为严格。一些富有颜色变化的园艺品种如能保持相当的空气湿度,则颜色更艳丽。可以说基本上大多数品种在此时都需要一定的湿度。而在休眠期空气湿度的把握则要相当谨慎,首当其冲的就是一些夏眠的、肉质程度较高的品种。举个例子,上海的夏天就属于典型的“湿热”天气,番杏科高度肉质化的品种就相当容易腐烂。生石花、帝玉这些老品种如何度夏往往是爱好者**头痛的问题。同样冬季休眠的品种也要保持一定的干燥度。这一点在温度低于5℃后要引起相当的重视,当温度继续下降至0℃或更低,此时若是湿度偏高往往是致命的,而且可以在一夜之间就能致死。不过北方的大多数城市冬天较为干燥。这种“湿冷”的气候在我国的一些南方城市较常见。
2、小苗阶段的空气湿度。 小苗期的空气湿度尤为重要,它的意义要超过土壤的湿度。因为在苗期会有一个“蹲苗”的过程。这时控制土壤中的水分目的是促生新根,如能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可以使其不会因蹲苗而缺水。一般苗期对空气湿度的要求较其他生长阶段要高,但此时的空气湿度也是**难掌握的。实践证明种子越小,苗相对也较小,其抗性较差,往往不能耐高湿。典型的有番杏科的多数品种,景天科的一部分品种(四季海棠**为突出)为代表。等成型后这样的现象就会大大好转,空气湿度的问题也不会那么突出。
3.无性繁殖对空气湿度的要求。 家庭常用的无性繁殖有两种:扦插、嫁接。扦插要注意植物器官从母体上分离后的几天里均要保持干燥。这个时间段要根据品种而定,少则4、5天多则1个月,待伤口完全干燥后可插在基质上。此时可以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在这一点上主要分成两派意见:一派主张创造干燥的环境,这样能在较短时间内生根,但消耗较大。另一派主张创造潮湿的环境,这样的方法对扦插的个体消耗较小。而在嫁接方面的观点则较为统一,在刚完成嫁接的头两个星期都要保持干燥、通风,过高的湿度对嫁接的成活率是有影响的。
4.对于某些块根类品种。 如龟甲龙、苦瓜类、笑布袋等。在原产地它们的表面往往呈不规则开裂,多凹凸不平。但在人工栽培环境下,尤其是从实生苗开始培植时,它们凹凸不平的表面却变得很不明显。这点也是一些有经验的爱好者用来判断野生与人工栽培的辅助依据。
简单介绍了以上几点,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是一句老话:经验是靠积累的,真谛是在实践中才能体会的,同样的文章还有空气中水分对多肉植物的影响。
原标题:空气湿度对多肉植物的影响|季节管理|种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