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是近年来**大力推广应用的一项新型耕作技术,是农业技术的一次革命,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的秸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根据其特点,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秸杆覆盖、免耕播种、动土面积越少越好。
一、秸杆还田占秸杆综合利用的80%以上,对改善土壤、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增产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防燃禁烧可从源头上得到扼制,秸杆和残茬覆盖地表,起到抗旱保墒作用。
二、免耕播种是保护性工作的中心,传统的翻耕作业导致土壤风蚀、水蚀加剧,旋耕切碎土壤的同时也消灭了土壤中的蚯蚓与生物,使土壤失去活性,耕作强度越大,土壤偏离自然状态越远,自然本身的恢复保护功能就丧失越多。连续免耕能增强土壤微粒的聚合(成为团粒结构),更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蚯蚓及前茬根系腐烂后形成的通道(大孔隙)可以增加水份入渗的途径。保护性耕作8大效益:1、减少劳动量,节省时间;2、节省燃料;3、减少机器磨损;4、改善土壤的可耕作性;5、增加土壤的有机质;6、蓄水保墒、通风透光;7、减少土壤侵蚀;8、增产增收。
三、动土面积越少越好:主要是消减机械对土壤的压实,避免翻耕对土壤造成的风蚀、水蚀以及对团粒结构的破坏。深松还可以使水份渗入量加大,提高畜水抗旱能力。专家测定,夏末连续的免耕可为作物多提供50.8mm的可利用水。
四、降低作业成本,提高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保护性耕作是我国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先人一步必将取得良好经济效益。